logo1桌機

唯愛婚禮600場經驗,情境微電影+實境紀錄,專業儀式引導流程帶動歡樂氣氛;台北桃園新竹新人低預算平價質優婚禮紀錄/媒人顧問、平面攝影/動態錄影;婚攝阿樂/樂哥[北部婚錄推薦]

右上角播放清單有更多影片 
我們的信念: 把歡樂、喜悅、美好的回憶,用最自然的手法捕捉紀錄保存起來,當新人與家人日後再見到婚禮當天所發生的感動回憶 一一浮現心頭,而綻露出喜樂的笑容時,就是我們在付出後所感到最大的收穫 。

2017/10/29

上世紀年代台灣的傳統婚禮



儀式篇



結婚乃人生一大事,盡量辦得風風光光,從古至今,想來莫出於此。
當然,不同的人家,不同的經濟水準,對風光的定義,是不同的。適合自己就好,攀比則無必要。
在父母結婚的八〇年代初,陪嫁的,似乎有一台紅殼收音機,一塊上海牌手錶,一個兩屜櫃,單車,不記得有沒有,似乎是沒有……
那時尚且簡單,再往前二三十年,應該是更簡單的。因為那時,重精神而輕物質嘛。

接親,車是要的,但,也就是計程車而已。
新郎頭髮,梳得一絲不苟,油光發亮。人生第一大事嘛,必須得認真對待。

新娘出來了,白色婚紗,十分矜持。旁邊的小朋友,大姐姐平時天天見啊,為何還要看得這麼仔細?哦,沒見過她穿婚紗……

--------------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鑑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

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與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一起被合稱為「三書六禮」。六禮婚製作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後世歷朝歷代的婚制都多數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變化而來。

南北朝以前的婚禮,男女雙方都不賀。僅僅是「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與此交拜」。黃昏中,新浪身穿爵弁服,隨從一律著黑,迎親的馬車也漆成黑色。無鼓樂,無親友祝賀。

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婚禮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

1935年後,民國政府倡導新生活運動,集團婚禮成為時尚,又讓婚紗進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會局策劃組織的集團婚禮中新郎穿黑馬褂和藍袍,胸前戴花。
新娘穿粉色軟緞旗袍,頭披白色婚紗。
後來的集團婚禮進一步西化,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白裙白紗。
民國元年通過的民國服飾制度也是以西服為大禮服和常禮服,中式禮服則為滿清馬褂。
90年代台灣婚慶公司帶入的一套操作流程為模板,該模板兼容中西婚禮儀式,滿足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口味,並將傳統婚禮喜熱鬧的方面發揚到極致。
90年代以來流行的這套婚禮模板,與以往任何時期、任何國家婚禮儀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婚禮主導者由男女雙方家庭變為婚慶公司、更世界獨一無二的將西式婚禮中十分簡單的拍攝婚紗照儀式變成了昂貴複雜、需要長期籌備的最重要部分之一,新人結婚的慶典便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婚慶公司也越來越多。
婚禮現場,有紅地毯鋪地,有鮮花、氣球布置的走廊,有歡快喜慶的音樂,有了專門舉行儀式的舞台,拱門、橫幅、電子相冊、視頻等各式科技紛紛亮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news/repvx8v.html

------
時至八零年代,由於台灣經濟蓬勃發展、並受美國音樂與流行文化影響,婚禮儀式與婚紗樣式越來越西化、多元、繁複。婚紗禮服公司、美容院、以及照相館也漸漸地開始分工合作;有些則開始推出套裝業務,但尚未完全整合成如今的一條龍模式。
以華鄉於民國70年(1981年)的結婚經驗為例,雖然婚紗是在台北中山北路二段的「鈴鹿造型設計婚紗攝影」租借,包含訂婚的粉紅色羅馬式禮服、拍攝婚紗照與結婚儀式時穿著的白紗、婚宴敬酒的紫色禮服、送客的紅色亮片刺繡旗袍、以及過門的金色薄紗亮片刺繡禮服,一共換了五套造型,結婚照則是在台北市忠孝東路的皇星攝影禮服公司拍攝。

同時期(民國71年,1982年)結婚的林曼芬則是選擇在台北衡陽路訂製訂婚禮服;結婚白紗、以及送客和過門時穿著的粉紅色禮服在遠東婚紗租借;結婚照則是當時中視一位攝影師接私活拍攝。
另外,民國74年(1985年)結婚的林翠華婚紗回憶,那個時代沒有隨場新娘秘書、又要趕在中午十二點以前完成迎娶,新娘與女眷們必須在婚禮當天凌晨三、四點趕到美容院化妝、做頭髮。

有些鄉下地方,因為選在好日子結婚的新人實在太多,所有的新娘會在結婚那天到當地唯一的美容師家中,全部躺成一排、像流水線一般,統一撲粉、畫眉、依序上妝。
再加上當年婚紗禮服與攝影業者為了平衡「好日子」與「壞日子」的業績,推行「婚紗可再穿、頭紗不二帶」的概念,試圖將婚紗照拍攝與結婚日期分開,採用需要更換的鮮花妝點髮型,所以每次換裝都需要微調造型。
林翠華笑說,當時的髮妝是交給大姊介紹、位於中山北路的美容師,做完造型必須立刻趕到新竹結婚宴客,最近跟家附近的美容院老闆聊起這件事,老闆表示,現在有到府服務的新娘秘書,真的讓他們輕鬆很多呢!

八零年代富裕的經濟也帶動婚紗攝影的多樣性,並開始流行換裝,雖然新人們仍習慣於老家大門口與雙方父母、親戚、朋友合影留念,以及前往幾處交通便利且場地寬闊的場景外拍,例如:於民國69年(1980年)竣工並開放的中正紀念堂。
不過,新娘的造型仍以白紗和傳統鳳冠霞披為主,曾經一度時興在攝影棚養鴿子、拍攝新人放飛鴿子的畫面。另外,婚紗租借與攝影出現套裝價格與行程,例如:拍婚紗照含會館兩天一夜的住宿,新人們可以換各種服飾在館內不同場景拍攝

生活開始富足的年代,鬧洞房這樣的娛樂環節自然又回到市井小民的結婚儀式中。
華鄉笑說,當時丈夫大約有七、八位從小在眷村一起長大的哥兒們都同時期結婚,他們便自組婚禮籌畫小組、分工合作之餘,還訂製了一個銀酒杯,每逢鬧洞房就會取出來、加入醬油、辣椒醬、醋、酒等各種調味料,規定新人必須一起喝完才過關。
此外,甚至還有新郎抱新娘過門、趴著載新娘入洞房、新娘幫新郎脫襪子等花招、添增不少情趣。

原文網址:http://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33616






婚宴篇

90年代以前~配合北部工商社會的下班時間,喜宴都會在晚上舉行,所以就算是辦在假日的喜宴,大家還都是姍姍來遲,日久積非成是,反而太早來就成為異類了....好不容易等到開席了,這時在舞台上證婚的"大人物"們,卻開始滔滔不絕歌頌這可能都不認識的男女雙方與自己...而台下除了餓到發昏的散漫眼神,和繼續不著邊際的聊天嗡嗡聲,就是在好不容易講完時大家趕快報以熱烈掌聲,一方面好像希望用掌聲把台上人物轟下台似的,一方面當然賀喜終於台上廢話不再.美食可以上桌啦。
在以前的喜宴餐廳都是強調自己的名門正宗,粵菜xx館.川菜xx樓.台菜xx餐廳.湘菜xx園,那可是各個名氣響亮.箇中翹楚啊!
其中又以能在五星級飯店舉辦婚禮喜宴,讓賓客能享用到各個正宗喜宴菜色,最為體面風光了。
只可惜菜色擺盤漂亮,口味也很不錯,就是有點吃不飽...唉!物以稀為貴嘛...有云~氣派豪華吃裝潢、高貴很貴填不飽,又豈是讓我們這廝容易滿足呢!這可能就是飢餓行銷的始祖啊。
酒酣耳熟之際喜宴的高潮往往就是整新人啦,灌烈酒、喝高跟鞋酒、褲檔摸雞蛋,就能讓大家興高采烈而意猶未盡啊!
在那個年代可還沒有什麼二進小禮物、抽捧花、玩遊戲.、感恩父母,連唱歌跳舞都是請那卡西康樂隊最好能來點清涼秀,就能圖個賓主盡歡.乘興而歸。

而傳統中南部農業社會從農人口較多,宴席大都在自己宅院,因部分親友遠道而來.,而昔日交通不便,擔心太晚回家找譕路,因此婚宴都在中午時大擺流水席宴請親友,其特色是要很早開席,鄰居大伙都是剛從田裡下崗,飢腸轆轆豈能耽擱到五臟廟...再來是菜色份量要很足夠,農村壯丁粗活不少,大喜慶宴少不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滿足一下口腹之慾,最好是能吃不完兜著走-婆婆媽媽們則負責打包"菜尾",這下連晚餐一家大小都搞定了,您說這不是農村生活的一大樂事嗎?





我要詢價檔期提問

分享本文: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