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桌機

唯愛婚禮600場經驗,情境微電影+實境紀錄,專業儀式引導流程帶動歡樂氣氛;台北桃園新竹新人低預算平價質優婚禮紀錄/媒人顧問、平面攝影/動態錄影;婚攝阿樂/樂哥[北部婚錄推薦]

右上角播放清單有更多影片 
我們的信念: 把歡樂、喜悅、美好的回憶,用最自然的手法捕捉紀錄保存起來,當新人與家人日後再見到婚禮當天所發生的感動回憶 一一浮現心頭,而綻露出喜樂的笑容時,就是我們在付出後所感到最大的收穫 。

2013/07/03

結婚禮服並非一開始就是白色---婚紗由來的傳說


結婚禮服並非一開始就是白色---


婚紗由來的傳說


如今,我們更習慣象牙色和白色的婚紗,其實黑色和紅色比我們想象的更有歷史淵源。而結婚禮服的顏色並非天生就是白色,而是隨著時尚潮流變化不定的。

  中世紀不進教堂不穿婚紗

  在教堂結婚的風俗產生于16世紀晚期。宗教改革家路德仍然將婚姻視為一樁塵世間的生意。他認為結婚和教堂兩者間毫無聯係。但是面對新教的衝擊,天主教開始重申教會對信徒婚禮的權力。

  天主教會對婚姻的影響開始于16世紀中葉召開的特蘭托宗教會議。會議駁斥新教的改革主張,宣布所有新教為異端,認為中世紀以來天主教的教義、儀禮正確無誤,不容修改補充。會議堅持7項聖禮(聖事),即洗禮、堅振、聖體、告解、終傅、神品和婚配。這些聖事多數從使徒時期就被使用,但婚姻聖禮直到這時才被正式確認。

  此後,每樁有效婚姻的締結儀式均需在地方上的教士和兩個見證人面前舉行,但是仍然沒有結婚專用的服裝,教會支持皇權有關服裝的規定,認為任何奢侈的行為都要受到詛咒,一件衣服只穿一天,這是有罪的。

  整個中世紀,根本就沒有專門用于結婚禮服的顏色,也沒有特殊的款式。色彩和裁剪只要符合普遍的時尚就可以,在揚‧凡埃克畫于1420年左右的《喬凡尼‧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新郎是一位富裕的布匹商人,他穿一件有毛皮裝飾的褐色披風,新娘則穿一件有毛皮裝飾的綠色衣服。

  到了1600年左右,即使是非常富有的新娘都不制備結婚禮服,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朱麗葉的父母強迫她嫁給貴族青年帕裏斯,並決定在星期四舉行婚禮。這需要大張旗鼓,朱麗葉的父親要求“雇二十個有本領的廚子”,但是即使到了婚禮之前的晚上,朱麗葉才說:“奶媽,請你陪我到我的房間裏去,幫我檢點檢點衣飾,看有哪幾件可以在明天穿戴。”朱麗葉帶著奶媽簡單的看了一下衣箱,然後選中一件衣服,就算完了。女伯爵朱麗葉在婚禮上不穿新禮服,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

紅色曾是最高貴的顏色

  像朱麗葉一樣,新娘們在結婚的時候,都穿自己衣箱裏已有的最好的衣服,而禮服的顏色則要符合當時的時尚。

  中世紀只有貴族才允許穿紅色的外套,這種外套裁剪的就像長袍一樣,有鐘形的褶皺,寬大的袖子,人們稱之為紹帛,是中世紀典型的服裝。如果有人膽敢穿著與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符的紅色衣服,就會被處以死刑。

  當貴族失去其經濟權力的時候,也就同時失去了對紅色外套的特權。1498年,德國弗賴堡有關服裝的規定中允許學者也可以穿紅色外套。1524-1525年德國的農民戰爭中,奮起反抗貴族的農民們要求擁有穿紅色紹帛的權利。但起義失敗了,紅色外套還是與他們無緣。不過此時城市裏出現了一個小階層的市民,他們通過經商變得比貴族還要富裕,他們用金錢的力量贏得服裝上的權利,這些所謂的城市貴族把代表權貴的紅色穿在了身上。

  文藝復興時期,紅色是最漂亮的衣服顏色,而且老幼皆宜,在多米尼哥‧基爾蘭達約所作的令人感動的肖像畫中,祖父,一個長著圓頭鼻子的老城市貴族穿著和他的孫子同樣的紅色衣服。到了18世紀,貴族們只保留了象徵性的穿紅色衣服的特權,1701年由亞森特‧裏戈所作的著名的路易十四的肖像畫證明了這一點,國王路易十四身穿象徵波旁皇族的藍、白、金三色華服。在藍色的加冕披風下路易十四全身穿白色的絲綢,短燈籠褲配以白色的絲襪。上穿白色的長筒襪,絲質的鞋子也是白色的。這身服裝只有一處是紅色的,那就是他的鞋跟。當時只允許貴族的鞋跟用紅色。

  因為紅色是最高貴的顏色,能夠穿紅色的人,結婚的時候一定穿紅色。直到18世紀中葉,紐倫堡的城市貴族結婚時,新娘還穿紅色外套,新郎穿紅色的褲子。

  到了19世紀,德國人發現了苯胺染料,首當其衝,受到合成染料排擠的天然染料就是紅色茜草。紅色衣服成為每個人都購置得起的服裝。紅色成為普通市民的顏色。曾經稀罕的色彩的普及和貧民化最終導致了去色彩的流行,黑白灰成為新寵,結婚時穿的衣服也是如此。

  黑色新娘禮服是理智的象徵

  在基督教的原初觀念裏,色彩具有迷惑人的作用,會引人墮落,雖然整個中世紀,教會都對一個問題糾纏不清,是要向上帝奉獻上絢爛多姿的顏色以示崇拜,還是倣效上帝之子耶穌厲行節儉。雖然猶豫不決,但反色彩運動一度在時尚界非常流行。達官貴人們開始穿黑色,為平民百姓的穿著定下了基調。

  在天主教的西班牙,菲利普二世與法國國王的女兒伊麗莎白結婚後,保障了西班牙人和法國人之間的和平。新王後被稱為和平的伊麗莎白。她喜歡奢侈,作為西班牙的王後必須穿黑衣服,因此她每天都穿一件新衣服,不過總是黑色的。

  在新教地區,路德認為教士並不比普通的信徒離上帝更近,他的信念還表現在他布道時從不穿天主教華麗的禮拜儀式的長袍,和信徒一樣穿黑色的衣服。路德的黑色長袍成了所有資產階級的服裝,它是新教的服裝,荷蘭的世界時尚。

  黑色服裝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還有一個原因:自從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海路之後,靛藍大量被運到歐洲。人們在五倍子染成的黑色上再用靛藍復染,會得到一種非常漂亮的黑色。並且隨著美洲的發現人們也發現了可以染出最漂亮黑色的染料:洋蘇木。這是美洲中部的一種樹木,加工時先劈成碎片,然後放到水中泡軟。進口的洋蘇木很貴,所以黑色成為高貴的色彩。

  從二十世紀初留下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新娘都穿著席地的黑色長禮服,只有披紗是白色的。如果新娘置辦得起,她的黑色禮服一般是絲綢的。這件禮服以後還可以在很多正式場合穿用,比如說做禮拜或者參加葬禮。

  黑色做結婚禮服在心理上也很合適,過去結婚被認為是一樁類似于經濟合並的嚴肅事物,沒有任何遺產的人是不允許結婚的,這種禁令存在了幾百年。出自愛情的婚姻是一個浪漫的理想,當熾熱的感情產生時,人們用冷酷的理智來加以控制。黑色的新娘禮服就是理智的象徵。




維多利亞女王引領白色婚紗風尚

  1600年瑪麗‧美第奇和亨利四世結婚時,穿了一件白底的禮服,從魯本斯所繪的《瑪麗‧美第奇與亨利四世的婚禮》一畫上,我們可以看到新娘衣服上面裝飾著一層又一層的金線及彩色寶石,外加一條金色披紗。瑪麗並不是引領了婚禮穿白色的時尚,在她以及與她同時代的人看來,她不過穿了一件金色的禮服。

  1499年,法王路易十二和安妮結婚時,安妮穿了一件白色的禮服,以示她的純潔。不過第一個穿著白色禮服和披紗結婚的女性是19世紀最著名的新娘:1840年結婚的維多利亞女王。雖然當時的媒體傳播還不像今天這麼發達,能像威廉王子那樣成為世界的焦點,但是作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女王其影響自然非同凡響。婚禮當天,女王穿一件英國綢子制成的禮服,配有一條引起轟動的短披紗。一位新娘頭頂披紗在當時是件新鮮事。維多利亞女王的披紗可以理解為對修女披巾的倣效:塵世的新娘也可以出現在神聖的祭壇前。不管怎樣,維多利亞女王的新娘禮服成為人們狂熱效倣的對象。有了皇室的示范,人們就延續了用白色的長禮服做新娘服裝的風俗。這樣算來白色的婚紗時尚也不到200年。

  為白色婚紗鋪路的是歐洲的白色時尚。法國革命後,整個歐洲時髦的女士都穿白色。這些革命女性穿一種沒有腰身,無袖的衫裙,胸部以下有褶,胸部上是低領設計。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種服裝的面料,透明,由極薄的紗或者亞麻布制成。1800年左右歌德在他的《色彩規則》中描寫了這種時尚:現在的女性們幾乎普遍穿白色,而男性則穿黑色。白色的時尚被視為古典希臘式的風格。符合革命的資產階級的價值觀:自由、平等、博愛。

  雖然這種希臘風格的服裝流行的時間很短,但白色作為女式時裝的色彩仍然保持了幾十年,因為白色象徵了穿著者的社會地位,穿白色衣服的太太雇有傭人,什麼活都不用自己做。很多上流社會的家庭把白色的婚紗作為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

  二戰之後,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人們在婚禮服裝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多,大多數人只穿一次的婚紗就變成了白色,在此之前,人們希望婚紗還能夠在其他場合穿著。實際上,維多利亞女王的婚紗在婚禮結束後又進行了加工,以後還可以再穿。

我要詢價檔期提問

分享本文:



WFU